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黨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資源、實踐智慧,為新時代堅定信仰信念信心提供了豐厚養分。我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更需要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本期與大家一同學習中共黨史大事記簡表。
中共黨史大事記簡表之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19年~1927年
時間 | 地點 | 事件 | 簡介 |
1919年5月 | 北京 | 五四運動 | 1919年5月4日,北京的愛國學生開展了集會、游行、罷課等活動,反對北洋政府準備在損害中國主權的《凡爾賽和約》上簽字,得到社會各界廣泛支持,最終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愛國運動,并取得了勝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列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思想上、干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準備。 |
1920年8月 | 上海 | 共產黨的早期組織成立 | 1920年春夏之交,陳獨秀以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為基礎,多次召集會議,商討建黨問題。1920年8月,在上海環龍路漁陽里2號的《新青年》編輯部成立了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推選陳獨秀為負責人,標志著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誕生。 |
1921年7月 | 上海、嘉興 | 中共一大 |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舉行,會議在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召開。大會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選舉產生了黨的第一個中央機關。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 |
1922年7月 | 上海 | 中共二大 |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2年7月16日至23日在上海舉行。大會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區分了最高綱領和最低綱領。大會制定第一部《中國共產黨章程》,通過《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大會宣言》《中國共產黨加入第三國際決議案》等文件。 |
1923年2月 | 京漢鐵路沿線 |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 亦稱“二七大罷工”。1923年2月4日,京漢鐵路沿線三萬多工人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舉行總同盟罷工。7日,吳佩孚派軍隊對罷工工人進行血腥鎮壓,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的頂點,罷工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進一步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的力量,擴大了黨在全國人民心中的影響。 |
1923年6月 | 廣州 | 中共三大 |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3年6月12至20日在廣州舉行。大會討論并接受了共產國際關于國共合作以及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共產黨在組織上、政治上的獨立性的決議案,以建立各民主階級的統一戰線,為第一次國共合作打下政治基礎。 |
1924年1月- 1927年7月 | 全國 | 國民革命 | 國民革命,也被稱為大革命、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之間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反對帝國主義、北洋軍閥的戰爭。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國民革命興起。在中國共產黨的積極參與和努力下,大革命風暴迅速席卷全國。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后“清共”,國共合作破裂。 |
1924年5月 | 廣州 | 黃埔軍校 建立 | 在蘇聯幫助下,國共合作的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于1924年5月在廣州黃埔創立(即黃埔軍校)。孫中山任軍校總理,委任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中國共產黨從各地選派許多黨、團員和革命青年到軍校學習。11月,周恩來出任軍校政治部主任,健全政治工作制度。 |
1925年1月 | 上海 | 中共四大 | 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于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舉行。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參加會議。大會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對民主革命的內容作了比較完整的規定。 |
1925年5月 | 上海 | 五卅運動 | 1925年5月30日,英帝國主義巡捕在上海開槍屠殺游行的學生和群眾,造成震驚全國的五卅慘案。這一事件引起全國人民的公憤,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地舉行游行示威、罷工、罷課和罷市,形成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在全國范圍內為北伐戰爭準備了群眾基礎。 |
1925年-1926年 | 香港、廣州 | 省港大罷工 | 1925年6月19日,為了支援上海人民五卅反帝愛國運動,廣州和香港爆發了規模宏大的省港大罷工。此次罷工由共產黨人鄧中夏及蘇兆征領導,歷時1年零4個月,是世界工運史上時間最長的大罷工之一。省港大罷工,在政治上和經濟上沉重地打擊了英帝國主義,對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和準備北伐戰爭發揮了積極作用。 |
1925年12月 | / | 《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發表 | 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以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社會各階級,辨明了中國革命的敵人和朋友,從而集中了當時黨內的正確主張,初步提出關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為黨領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它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萌芽。 |
1926年3月 | 廣州 | 中山艦事件 | 也被稱為“三二〇事件”。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調動軍隊宣布戒嚴,斷絕廣州內外交通;逮捕李之龍,扣留中山艦及其他艦只;包圍省港罷工委員會,收繳其衛隊槍械;包圍廣州東山的蘇聯顧問所;驅逐了黃埔軍校中及國民革命軍中以周恩來為首的共產黨員。中山艦事件是蔣介石蓄意打擊和排斥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事件,成為國共關系發展中的一個轉折點。 |
1926年7月 | 廣州 | 北伐戰爭 開始 | 1926年7月9日,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至11月,基本消滅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勢力。在北伐戰爭中,以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為骨干的葉挺獨立團英勇善戰,屢破強敵。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共產黨領導的湘鄂贛等省工農運動蓬勃發展。 |
1927年3月 | / |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發表 | 1927年3月5日,毛澤東發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此文是為了答復當時黨內黨外對于農民革命斗爭的責難而寫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農民革命斗爭的綱領性文獻,這些關于農村調查的具體實踐、問題選擇與行動倡導,在歷史的緊要關頭,為農民運動調查奠定了基礎,為革命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推動了農村大革命運動的繼續發展。 |
1927年4月 | 上海 | “四一二” 反革命政變 | 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反對國民黨左派和共產黨的武裝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及革命群眾宣,告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失敗,導致國民革命被迫中途夭折,成為國共十年內戰的開端。 |
1927年4月-5月 | 武漢 | 中共五大 | 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于4月27日至5月9日在武漢舉行。大會通過了《政治形勢與黨的任務議決案》等文件,選舉了黨的中央委員會。中共五大雖然批評了陳獨秀的錯誤,但對無產階級如何爭取領導權,特別是如何建立黨的革命武裝等迫在眉睫的重大問題,都未能作出切實可行的回答。 |
1927年5月 | 長沙 | 馬日事變 | 1927年5月21日晚,駐守長沙的武漢國民政府轄軍,國民黨反動軍官許克祥率叛軍搗毀了湖南總工會、農民講習所等中共控制的組織革命機關、團體,解除工人糾察隊和農民自衛軍武裝,釋放所有在押的土豪劣紳。共產黨員、中國國民黨左派及工農群眾百余人被殺害。事變后,許克祥與中國國民黨右派繼續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因21日的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故稱這次事變為“馬日事變”。馬日事變是湖南的大革命由高潮走向低潮的轉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