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正在進行,《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要求,對黨史學習教育作出了部署安排。要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不懈奮斗。確保黨史學習教育取得扎實成效。中共一百年歷史內容非常豐富,浩如煙海,通過表格的形式,更容易理清歷史的脈絡,把握重大事件,本篇我們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開始學習,下面這張表格通過時間、地點、事件、簡介四個部分作歸納,一目了然。
中共黨史大事記簡表之二
(見下頁)
中共黨史大事記簡表之二
(1949年-1978年)
時間 | 1949年10月 | 地點 | 北京 | |
事件 | 新中國成立 | |||
簡介 | 1949年 10月 1日下午,首都北京 30萬軍民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揭開了中國歷史新的篇章。領導和組織人民革命取得勝利的中國共產黨,成為在全國范圍執掌政權的黨,踏上了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黨的歷史也揭開了新的篇章。 | |||
時間 | 1950年10月-1953年7月 | 地點 | 朝鮮 | |
事件 | 抗美援朝 | |||
簡介 | 1950年 10月 8日,毛澤東發布命令,組建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19日,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密切配合,首戰兩水洞、激戰云山城、會戰清川江、鏖戰長津湖等,此后又構筑起銅墻鐵壁般的縱深防御陣地,實施多次進攻戰役,粉碎 “絞殺戰 ”、抵御 “細菌戰 ”、血戰上甘嶺,創造了威武雄壯的戰爭偉業。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中朝軍隊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對手,打破了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迫使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于 1953年 7月 27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 | |||
時間 | 1951年12月—1952年10月 | 地點 | 全國 | |
事件 | “三反”運動 | |||
簡介 | 1951年 12月 1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實行精兵簡政、增產節約、反對貪污、反對浪費和反對官僚主義的決定》,要求采取群眾運動的方式,大張旗鼓,雷厲風行,徹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貪污事件,開展“三反 ”斗爭?!叭?/span> ”運動歷時半年多,于 1952年 10月結束。這場斗爭,是黨在執政情況下保持共產黨人和領導干部清廉、懲治腐敗的初戰,清除了干部隊伍里的蛀蟲,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數,對抵制舊社會的惡習和資產階級腐朽思想的侵蝕,形成清正廉潔的黨風政風和健康的社會風氣,起了很大作用。 | |||
時間 | 1952年1月—1952年10月 | 地點 | 全國 | |
事件 | “五反”運動 | |||
簡介 | 1952年 1月,中央決定在私營工商界開展一場反對行賄、反對偷稅漏稅、反對盜騙國家財產、反對偷工減料和反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的 “五反 ”運動?!拔宸?”運動于 1952年 10月結束,有力打擊了不法資本家嚴重的 “五毒 ”行為,在工商業者中普遍進行了一次守法經營教育,推動了在私營企業中建立工人監督制度和進行民主改革,為后來用和平方式逐步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作了重要鋪墊。 | |||
時間 | 1954年9月 | 地點 | 北京 | |
事件 | 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 |||
簡介 | 1954年 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大會的一個重大貢獻是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近代 100多年來中國人民為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進行的英勇斗爭,確認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中國人民掌握國家權力的歷史變革,確定了中國人民行使當家作主權利的政治制度,指明了為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繼續奮斗的正確道路。 | |||
時間 | 1956年底 | 地點 | 全國 | |
事件 | “三大改造”完成 | |||
簡介 | 隨著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的實施和社會主義工業化的起步,隨著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和宣傳,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也在有步驟地向前推進。其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創造了不由國家付出大批贖金,而是在相當一段時期讓資本家繼續從企業分得一部分紅利和股息的“贖買 ”辦法,不僅有利于資本家接受改造,而且能繼續發揮私營工商業在擴大生產、搞活流通、維持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的積極作用。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都已確立。至此,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立起來了。 | |||
時間 | 1956年 9月 15日至 27日 | 地點 | 北京 |
事件 | 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 ||
簡介 | 黨的八大正確分析國內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明確提出黨和全國人民在新形勢下的主要任務。大會宣布: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黨的八大堅持黨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大會肯定 “三個主體,三個補充 ”思想,即以國家經營和集體經營、計劃生產、國家市場三者為主體,而以個體經營、自由生產、自由市場三者作為補充。 | ||
時間 | 1957年冬季 | 地點 | 全國 |
事件 | “大躍進 ”開始 | ||
簡介 | 1957年冬季,全國掀起以興修水利、養豬積肥和改良土壤為中心的農業生產高潮,拉開了 “大躍進 ”的序幕。1958年 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的總路線,反映了黨和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違背了經濟建設所必須遵循的客觀規律。會后,“大躍進 ”運動在全國范圍內從各方面開展起來。 | ||
時間 | 1958年 | 地點 | 全國農村 |
事件 | 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潮 | ||
簡介 | 在“大躍進 ”迅猛發展的同時,農村掀起人民公社化運動高潮。1958年 8月,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隨后,全國農村只用了一個多月就基本實現公社化。“大躍進 ”初期建立的人民公社的特點是 “一大二公 ”,實際上是刮 “一平二調 ”的“共產風 ”,搞平均主義,無償調撥生產隊包括社員個人的財物和勞動力,嚴重損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 ||
時間 | 1957年 | 地點 | 全國 |
事件 | 整風運動、反右傾擴大化 | ||
簡介 | 1957年 4月 2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毛澤東后來指出,黨希望通過整風,達到這樣的目標: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隨著整風運動的開展,極少數人乘機向黨和新生的社會主義制度發動進攻。他們把共產黨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領導地位攻擊為 “黨天下 ”,要求 “輪流坐莊 ”,把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說成是產生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根源。這種異?,F象引起黨的警覺。6月,中央要求組織力量反擊右派分子進攻。對極少數右派分子的進攻進行反擊,對反對黨的領導、反對社會主義道路的思潮進行批判,是完全必要的,也是正確的。但是,由于對階級斗爭的形勢作了過于嚴重的估計,把大量人民內部矛盾當作敵我矛盾,把大量思想認識問題當作政治問題,反右派斗爭被嚴重地擴大化了。這是黨的歷史上的一大教訓,使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遭受挫折。 | ||
時間 |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 | 地點 | 江西 |
事件 | 廬山會議 | ||
簡介 | 1959年7月2日至8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江西廬山召開擴大會議以及八屆八中全會。會議定的議題是總結經驗,繼續糾正“左”的錯誤。會議前期基本按上述精神進行。彭德懷于7月14日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對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以來產生的“左”傾錯誤及其經驗教訓陳述了自己的意見。彭因此被指責犯“資產階級的動搖性”,是“右傾性質”的問題,是向黨進攻。根據毛澤東的意見,會議開展對彭德懷、黃克誠、張聞夭、周小舟“反黨集團”的斗爭。8月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反對右傾思想的指示》。16日,毛澤東在一個批示中,把廬山會議出現的黨內不同意見的爭論說成是“一場階級斗爭”,是“過去十年社會主義革命過程中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兩大對抗階級的生死斗爭的繼續”。 | ||
時間 | 1959年到1961年 | 地點 | 全國 |
事件 | 三年困難時期 | ||
簡介 | 1959年到1961年,我國遭遇嚴重的經濟困難,國民經濟比例關系遭到破壞,農業大幅度減產,市場供應緊張。為了戰勝困難,1961年1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批準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適當調整國民經濟各方面的比例關系。主要是調整農、輕、重之間的比例關系,壓縮基本建設規模,縮短重工業戰線,節儉財政支出,穩定市場物價,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產品質量等。1962年1月,“七千人大會”召開,初步總結“大躍進”的經驗教訓。隨著經濟調整方針的貫徹,我國的經濟情況有了新的起色,逐步開始恢復。 |
時間 | 1961年 1月 | 地點 | 北京 |
事件 | 黨的八屆九中全會 | ||
簡介 | 1961年 1月,黨的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的八字方針。會議聽取和討論了李富春作的《關于1960年國民經濟計劃執行情況和1961年國民經濟計劃主要指標的報告》、聽取和討論了鄧小平作的《關于1960年11月在莫斯科舉行的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的報告》。通過《關于農村整風整社和若干政策問題的討論紀要》。 | ||
時間 | 1962年 1月 11日至 2月 7日 | 地點 | 北京 |
事件 | 七千人大會 | ||
簡介 | 為進一步總結 “大躍進 ”以來的經驗教訓,統一認識,增強團結,1962年 1月 11日至 2月 7日,黨中央在北京召開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七千人大會)。劉少奇代表中央提出的書面報告草稿,總結了 “大躍進 ”以來經濟建設工作的經驗教訓,分析了產生缺點錯誤的原因。1月 30日,毛澤東在大會上發表講話,作了自我批評。七千人大會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取得了重要成果。雖然會議未能從根本指導思想上清理 “大躍進 ”和“反右傾 ”的錯誤,但對待缺點錯誤的比較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發揚民主和進行自我批評的精神,給全黨以鼓舞,增強了黨的凝聚力,在動員全黨團結奮斗戰勝困難方面起了積極作用。 | ||
時間 | 1966年 | 地點 | 全國 |
事件 | “文化大革命 ”開始 | ||
簡介 | “文化大革命 ”的發生,有著復雜的國際國內的社會歷史原因。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一直面臨嚴峻的外部環境。帝國主義長期敵視、封鎖,把“和平演變 ”的希望寄托在中國第三代、第四代人身上,蘇聯在中蘇關系惡化后給中國施加巨大壓力。這樣的外部環境對黨在科學判斷國內政治形勢、確定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和方針政策時產生極大影響。我們黨是經過長期殘酷的戰爭后迅速進入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對于如何在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缺乏科學認識,也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積累下來的成功的階級斗爭經驗,使人們在觀察和處理社會主義建設的許多新矛盾時容易沿用和照搬,把不屬于階級斗爭的問題看作階級斗爭,把只在一定范圍存在的階級斗爭仍然看作社會的主要矛盾,并運用大規模群眾性政治運動的方法來解決。 |
時間 | 1967年 2月 | 地點 |
上一篇:黨史學習教育的根本遵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