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鈦產業目前已成為一個國家材料技術研制水平的重要體現。被稱為中國鈦谷的寶雞市近年來形成了以寶鈦集團為龍頭的鈦產業集群,成為我國最大的鈦及鈦合金研制基地。為了進一步推進中國鈦谷成長壯大,寶雞市今后將計劃加強鈦技術和鈦產業環境建設,在全球鈦產業鏈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初具規模的中國鈦谷
據陜西省鈦及稀有金屬材料產業聯盟副秘書長、寶雞高新區科技和經濟發展局副局長王敬青向記者介紹,目前寶雞有400多家鈦企業,其中200多家是做鈦材深加工的,100多家做貿易和簡單加工。寶雞一年的鈦生產、加工值約為200億元,鈦材產量約占國內生產總量的85%,約占世界總產量的22%。
寶雞這400多家鈦企業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鈦產業集群,它以寶鈦集團為龍頭,以力興鈦業、中色金屬、富士特鈦業等為骨干,涵蓋了鈦產業科研、生產、加工、貿易、流通等諸多環節,其中一些企業在鈦產業細分市場上已占據絕對優勢地位。如寶雞富士特鈦業(集團)有限公司,已是國內最大的鈦粉生產企業,鈦粉年生產量約占全國產量的72%。
王敬青說,為了促進中國鈦谷的發展,近年來政府積極引導做大寶雞鈦產業鏈。在產業鏈上游,主要通過資本手段控制海綿鈦,彌補寶雞鈦原材料缺失的問題。如在遵義、錦州、甘肅,都有寶雞鈦企業控制當地的海綿鈦。同時引導企業向產業鏈下游走。如寶鈦集團下屬的“歐亞化工”正在用鈦材做高爾夫球頭、自行車車架等,寶雞專用汽車有限責任公司還在做鈦飛機,另有一些企業在用鈦做醫療器械材料,如鈦顱骨、鈦牙齒,鈦比不銹鋼既輕又柔軟,很合適人的身體。
此外,政府還促成企業從無序競爭向有序競爭發展,在寶雞鈦產業群內實現企業之間的分工,鼓勵企業搞差別化生產。這一措施使中國鈦谷內的企業產品附加值平均提高了5%,利稅一年增長了15-20%。
中國鈦谷期待二次騰飛
和所有的產業一樣,中國鈦產業的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從去年以來,中國鈦產業出現了全行業下滑的局面,這給寶雞這個中國鈦谷的二次騰飛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由于鈦材的主要應用領域是化工、電力、體育休閑、航空航天、冶金等國民經濟的重要部門,因此鈦產業的發展與國民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2010年、2011年我國GDP增速分別為10.4%和9.2%,鈦產業均獲得較高的發展速度,而2012年我國GDP的增速降為7.8%時,鈦材增量僅為1.2%。
而同期國內鈦的產能繼續上升,如國內海綿鈦的產能去年達到了14.85萬噸,同比增長25.4%,產量則為8萬多噸,開工率僅為54.8%。這些生產出來的海綿鈦銷量也不如前兩年,約有8000噸庫存于中間商或鈦材企業手中。
在這種情況下,從2012年下半年起,中國鈦材的價格基本處于歷史最低位。一級海綿鈦的價格每噸在6-7萬元,而在上世紀80年代,一級海綿鈦的價格也為每噸6萬元。這意味著,經過20多年的發展,企業的人工費用、原材料成本及水電成本均成倍增長,而產品價格卻增長不明顯,因此目前國內海綿鈦行業基本上是在成本線附近運營。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鈦谷要繼續成長壯大就需要付出更艱辛的努力。寶雞市市長助理、寶雞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卓宇對記者說,寶雞市已決定,今后會緊緊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提升創新研發能力、優化產業環境,來推動中國鈦谷變為全國鈦材的生產中心、交易中心和信息中心,進而在全球鈦產業鏈上爭取更多的話語權。
技術、環境雙管齊下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提升鈦企業的創新研發能力幾乎是目前中國鈦谷所有企業的共識。寶雞最大的民營鈦生產企業寶雞力興鈦業集團董事長趙力對記者說,當前,我國與美國、日本、俄羅斯在鈦加工技術上還約有30年的差距,國內40%的鈦材需求,我國企業無法生產滿足,得靠進口。
事實上,我國鈦產業目前有兩個突出現象,一方面是大飛機用鈦材還不能自給,高端鈦制品需從國外采購,另一方面是化工、冶金等民用中低端鈦材生產能力大幅過剩,我國鈦產業處于嚴重的結構性過剩狀態。
為了扭轉這一不利局面,中國鈦谷在鈦產業技術層面上準備花巨資組織力量提升創研能力,重點實現五大突破。一是爭取在鈦材料新品種創制方面有所突破,針對大飛機、航天、航海、海上石油鉆采等行業所需的新品種,加大研制力度。二是在超大規格棒絲、管材、超薄超細規格等極端制造工藝方面有所突破。三是在低成本制造工藝方面有所突破,使鈦產品逐步替代不銹鋼等常見合金產品。四是在鈦合金材料應用方面有所突破,如在成套石化裝備、海上采鉆裝備、核能裝備以及日用產品的研制。五是在把新材料應用于新能源、節能環保方面有所突破。
同時,中國鈦谷還將優化產業環境。目前正在大力推進建設鈦材料專業交易市場,以便為企業提供快捷規范的信息、交易、物流以及先進工藝交流平臺。其包括覆蓋全球的鈦及其它稀有金屬現貨及期貨電子交易報價平臺,可覆蓋全球監控的現貨倉儲、物流中心,權威的質量檢驗中心,進出口代理、倉單質押、倉儲運輸、信息服務、銀行結算、產權交易等業務。
中國鈦谷將迎來更好的明天,根據規劃,到2015年中國鈦谷將實現年銷售收入650億元,出口創匯10億美元,成為世界著名的鈦產業基地。(來源:中國鈦工業網)